新闻传播学 - 话题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
查看(787) 回复(0)
tingyu
  • 积分:12375
  • 注册于:2010-09-06
发表于 2010-09-18 08:47
楼主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 施拉姆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从Α?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分类: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
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 (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
1. 象征行为:
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
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
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 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
(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
(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3)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1>镜中我:
<2>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3>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
(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及)
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五编(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的特征:
3.群体的分类: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正面功能
负面功能
5.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
(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6.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3) 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
二.组织传播
1.组织:
2. 组织的结构特点:
3.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
4.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
(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5.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1)组织的信息输入
(2)组织的信息输出:
第六编(第7章)大众传播概论
一.大众传播:(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1.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 信息环境
b.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西安是哪个省的省会城市(答案为两个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