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2.历史的创说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l.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商品和货币
1.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四)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发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3.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
4.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
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七)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形态。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经济区域化。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南北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和根源。危机的周期性。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本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共七打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枪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产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力靠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规V靠的同盟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堆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它必须通过其先锋队 —
—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小国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识唤民主革命。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上市义革命是盼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义革命是新民主业革命趋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次法宝
统一战线是无产价潮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正确理解了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4.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本主义的同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确立,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经济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政治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上义的历史必然。社会本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方针。
3.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舰出4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劳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 基础。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方针。
(六)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
反对本本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阐释。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辩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