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政治考试大纲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个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
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合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继续得到发展。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它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
灵魂。
5.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分析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得社会历史条件。
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帝国主义和关键在于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事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
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
处理党内矛盾,整风世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3.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定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制定。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
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4.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实现各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五)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世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德统一的科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