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图书/考研试题/考研资料
考研公共课复习用书
考研英语复..
考研政治复..
考研数学复..
考研大纲复..
其他外语考..
考研专业课复习用书
经济管理考..
外语专业考..
理科考研复..
工科考研复..
新闻传播考..
文学中文考..
哲学考研复..
全部考试图书分类
小贴士:
所售图书均为第三方提供
考研网
»
考试图书
»
事业单位招考
»
华图2014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
»
全部考试图书分类
华图2014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 ..
所属分类:
事业单位招..
作者:
华图教育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24486
出版日期:2012-11-1
原价:
¥31.90元
现价:
¥17.40元
本书信息由合作网站提供,请前往以下网站购买:
京东商城
当当网
图书简介
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一书,是浙江省各级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科目的配套教材,也是目前包含2013年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最新考情且涵盖所有考查知识点的辅导教材,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设计科学、实用,于考生备考具有事半功倍之绝佳效果。
目录
"综合基础知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br>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br>
毛泽东思想概论本章学习目标<br>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在历年的事业单位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需要考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相关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实践与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其他知识点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br>
核心讲义<br>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r>
一、哲学概述<br>
(一)哲学的概念<br>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br>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为哲学。<br>
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br>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br>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br>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br>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儿为主要代表。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本原,显然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贬低了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唯心主义。<br>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br>
(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br>
1.唯物主义<br>
唯物主义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同一性在于物质性。<br>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r>
2.唯心主义<br>
唯心主义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认识来源于外部物质世界和实践。在社会历史观上,把人类历史看做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力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br>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1)社会根源: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的事物和现象。(2)阶级根源: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3)认识论根源:是指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br>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把意识、精神当做独立实体,当做世界的本原。<br>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主观精神创造一切、决定一切。例如,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br>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br>
(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br>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主要分歧是:(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br>
(五)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r>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r>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br>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br>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br>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br>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br>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中;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产生自己时代的历史人物。<br>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br>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br>
首先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br>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br>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br>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r>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br>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br>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br>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br>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br>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br>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r>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br>
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r>
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br>
(五)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br>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br>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br>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br>
一、物质和意识<br>
(一)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br>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br>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br>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br>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br>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r>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包含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人的思维活动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br>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br>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将发现更多的新的物质运动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br>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br>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br>
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br>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r>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br>
①时间的含义及特性<br>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用一个数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来、表示出来。第二,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方向前进的,只进不退,有去无回。<br>
②空间的含义及特性<br>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br>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br>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br>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r>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r>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br>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r>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br>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r>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r>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br>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br>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br>
(四)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br>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r>
1.联系的客观性<br>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br>
2.联系的普遍性<br>
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r>
3.联系的多样性<br>
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br>
(五)意识的起源与本质<br>
1.意识的起源<br>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r>
2.意识的本质<br>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r>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br>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br>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br>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br>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br>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br>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br>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br>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br>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br>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br>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br>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际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br>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br>
(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r>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r>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r>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br>
(一)质量互变规律<br>
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br>
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br>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br>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br>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br>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br>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r>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br>
(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br>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br>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br>
(2)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br>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r>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r>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r>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br>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br>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br>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br>
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br>
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产生;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br>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展开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br>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从发展的总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回复性联结在一起。总体来看,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回复的统一。<br>
(三)对立统一规律<br>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br>
1.矛盾的基本属性<br>
对立和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br>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br>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br>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br>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br>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br>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从而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或方向。<br>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br>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br>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br>"
同类热销图书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购买
华图版2013福建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华图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66.00
¥39.60
详情
2012-2013江苏省(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综..
江苏省人事..
江苏人民出版社
¥58.00
¥37.70
详情
2013中公版综合基础知识-浙江事业单位考试(附赠最新时事..
李永新 主..
人民日报出版社
¥50.00
¥34.50
详情
2012-2013江苏省(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综..
江苏省人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3.00
¥15.00
详情
中公版2013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赠价值150元图书增..
李永新 主..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48.00
¥29.30
详情
中公版2012福建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 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综..
李永新 主..
人民日报出版社
¥32.00
¥20.80
详情
华图版2013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伍景玉 编..
成都时代出版社
¥32.00
¥19.90
详情
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
华图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58.00
¥37.70
详情
中公版2013山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李永新 主..
人民日报出版社
¥60.00
¥36.60
详情
2013中公版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综合基础知识-浙江事..
李永新 主..
人民日报出版社
¥30.00
¥20.70
详情
中公版2012 10天快速突破全真题库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快..
李永新 主..
人民日报出版社
¥30.00
¥15.00
详情
2013最新版 综合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公开招..
宏章教育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50.00
¥24.40
详情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与专项训练题库(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
王甫银 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68.00
¥51.40
详情
2013年四川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材:历年真题汇编及模拟考..
四川大学出版社
¥38.00
¥28.50
详情
华图版2013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考:历年真题及专家命题预测试..
伍景玉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38.00
¥24.70
详情
宏章出版.2013福建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深度辅..
北京宏章教..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35.00
¥17.10
详情
华图版2013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考:一本通
华图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80.00
¥52.00
详情
华图版2013天津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伍景玉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38.00
¥23.20
详情
宏章出版.2013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教材:..
事业单位公..
西苑出版社一
¥45.00
¥22.10
详情
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及全真标准试卷(2013河南事业单位)
京佳教育集..
中国铁道出版社
¥29.00
¥15.90
详情
华图版2013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华图教育 ..
成都时代出版社
¥48.00
¥24.00
详情
华图版2013天津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华图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58.00
¥37.70
详情
中公版2013四川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综..
李永新 主..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32.00
¥20.00
详情
宏章出版.2013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深度辅..
北京宏章教..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50.00
¥24.40
详情
华图版2013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华图教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68.00
¥40.70
详情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